先來一小段地理。
"威靈頓市"位於"威靈頓地區"裡(紐西蘭的region,就像省份的概念),是紐西蘭首都。"威靈頓市"的人口大約20萬 - 還比台東的人口少。"威靈頓地區"的人口數大約40萬 - 大約比宜蘭的人口少一些。(以上根據Junghao Wu的地理知識)
講完地理,回到我的話。
來威靈頓工作剛超過一年,這一年中我寫東寫西,就是沒寫這個地方。前一陣子有朋友叫我寫遊記,我想想,我覺得我現在可以寫些這裡的東西了。只不過這篇不是遊記,這篇純屬自言自語文。
其實一直沒辦法寫這個威靈頓都市的主要原因是 --- 我根本就不是住在威靈頓(被我耍一年了啊你們)。我待的地方叫做"下哈特(Lower Hutt)",距離威靈頓開高速公路15分鐘。Lower Hutt雖然隸屬"威靈頓地區",可是紐西蘭人,絕對知道Lower Hutt不是威靈頓-但是你說你在Lower Hutt,他們就知道那是在威靈頓 (啊...我在說什麼啊???)。打比方來說,如果我們現在談的是台北,那麼其實我待的地方是林口龜山樹林三峽之類的,台灣人會知道三峽"算是"台北,但絕"不是"台北 (阿現在變成新北,就差更多了)。但是若你要告訴一個外國人說你住哪裡,你還是會說台北,不然沒人能瞭解你到底在哪裡。好,我自己爆料我騙你們完畢。至於Lower Hutt,完全沒什麼特別可以說的,所以跳過。
(Lower Hutt空拍,右下方是海,你可以看到有一條超級平直的海岸線,我拍的一些看得到威靈頓燈火的海灘,就是那裡。攝於2015/6/26)
話又說回來,即使我說了威靈頓,上次還是有人問我哪裡是威靈頓... 無所謂,反正也未必你跟每個老外說你住台北,他們都會知道那是哪裡。更何況,我已經過來這裡超過一年半了,總還是遇到人在Line裡面問我:"你在澳洲過得怎樣啊?" (包括我的姊姊...)
接著進入正題。想看威靈頓有什麼好玩的人,請自己去Google,別人拍的照片和遊記,都比我的好,所以我就不重複了。不想看我長篇大論的、或是不認識我的,現在可以關掉這裡了。無聊的人想看些不同的,歡迎往下看下去。
大家聽到紐西蘭,也許就想到羊在吃草、背後群山的畫面 (誰不是的,跟我說,我真的要問你想到什麼)。如果有紐西蘭的都市的照片,你會看到一個尖塔和辦公大樓成群天際線的都市,那是奧克蘭---可是其實奧克蘭是最不像紐西蘭的地方(諷刺啊)。威靈頓這個首都,到底是長怎樣,我想沒多少人知道。
我不知道如果叫大家想像一下,心目中的威靈頓是怎樣的一個樣子,會是什麼畫面。我在這裡的感覺,就有點像是在淡水 (Google了一下,淡水也有15萬人...),雖然淡水其實是河岸,而威靈頓是海港都市,不過兩個都一樣是依山而建的都市。腹地很小,所以除了市中心以外,整個居住區其實是依山而建的。
嘩啦啦的沿著山。
冬天陰雨綿綿無絕期的氣候,跟淡水一般的糟糕,但是外加平均溫度再比淡水低個五度吧。你說淡水冬天低溫也低到五度,那這裡不就下雪 - NO,這裡就是冷到讓你罵三字經的五度,然後什麼都溼答答的一整個冬天。不只如此,這裡全年經常颳大風,威靈頓機場 (離市區很近) 一年平均有175天測得風速超過每小時75公里,換算成台灣的標準是輕度颱風 (台灣每小時62公里以上的風叫做輕度颱風) - 所以其實我每次回家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搭飛機的。也因為如此,這裡雖然是首都,但是比較少是近年移入移民的首選地點。(相比起來,躲在山谷裡的Lower Hutt的風比較小一點)
(Courtenay Place,算是比較熱鬧的觀光區的照片,攝於2015/10/4下午。)
(Courtenay Place,攝於2015/10/4下午。)
(Willis Street,辦公區在平日當然是人很多,但是在假日,你除非故意等車子正好在等紅綠燈,不然很難拍到熱鬧。攝於2015/10/4下午。)
(Willis Street,市區公寓。攝於2015/10/4下午。)
這個依山而建的都市,住宅區是穿插在坡地的樹木間的,房子大都很有19世紀風格。但就像我們去大陸的古鎮一樣,房子看起來很漂亮,真要你住在裡面,是都又舊又小得要命。所以只適合從外面看...要住我可能比較不會選擇這個 (或是你有本事把它整個裡外大整修)。
(看起來很有味道的商住混合區街道)
(較低價住宅區街道)
(這是鬼屋嗎???)
(好一點的房子。)
(看看什麼叫很小很擠...)
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破爛,只要你有錢,也是有既有古風又有氣派的房子。這類房子的首要條件當然就是有view,有view的地方才值錢,才值得蓋好房子。上面拍的那些破街道只是給普通人住的。接著那些山坡上的房子,才開始像樣。
(這排房子應該看得到威靈頓灣)
有很多房子是停車場在底下,房子在上面。車停好以後要繞過外面走樓梯才能進房的。
(底下這兩個超有型的古典大宅,實在酷斃了)
此外,當然也有重建的新房子,只不過那類的房子通常不會是你到威靈頓會注意的房子。(另有靠海的超高級住宅區,以後有空再說)
喔對,這裡也很地震...
總結簡單來說,越靠近市中心區、越是平地的地方的房子,就越破爛,然後越往上坡就越好。但是這個並不是像台北市區到陽明山這麼遠的距離,而是從底下沿著馬路開一兩公里就換了一種程度了。
好,接著開始主題抱怨: 這裡真的沒什麼好玩的。
對於遠來的觀光客來說,除了紐西蘭國家博物館、國會大樓、植物園以外,就沒了。國家博物館不像台北的故宮,所以大概四個小時可以KO。國會大樓+植物園 (搭配纜車) 大概五個小時KO。因此純觀光的人 (就是要人帶著你去走有名景點的那種),在這裏待兩天的時候,最後有半天會不知道要幹嘛了... 若你很不幸來的是冬天,那麼你植物園也不用去了,更是悶死你。
但是相對於純走景點的人,如果你反而喜歡到處走來走去 (我說的是真的吃飽太撐的走,不是逛街那種走),那又不太一樣。比如說,你準備在這裡待三個月吧,那麼你要找尋的就會是"沒事幹所以找事情幹",這裡的確是有的: 最基本的是這裡有無窮無盡的酒吧,每天下午五點以後就一堆人在喝酒了,晚上熱鬧非凡 (嗯...這個熱鬧跟你們想像的程度完全不同的)。(酒吧街晚上的照片恕我沒機會去拍)
若你不喜歡喝酒,或是英文不好如我 (沒辦法跟人在酒吧聊天),那麼用兩天逛完市區的各個街道以後,你就完全沒辦法當一個觀光客了 - 沒適合觀光客的事情可幹。
(底下直接以一張咖啡館照片快速帶過市區大街漫步。威靈頓的街區有很多有歷史fu的建築混雜著新的建築,其實走一次還算有味道,請自行Google)
另一個沒事找事做的,可以玩比較多次、也比較有變化,但是前提有三個: 一是你真的沒有任何時間壓力,二是你真的有很多力氣,三是你穿著球鞋(阿其實高跟鞋也未必不行,老實說)。
威靈頓有一個特別的就是city track。他是穿梭在各個住宅旁邊的小巷子所串起來的綠色步道。短短幾分鐘的路,會讓你從住宅走進叢林,然後再走個幾分鐘,又穿出來變成住宅。
由於整個市的地圖中間附近就是一個大山溝,而熱鬧的街區是靠東邊的海邊,所以她的中央公園等於是高低起伏的山溝叢林,然後向著周邊的擴散出坡地,而成為住宅區。
比如說,這個路邊的指示牌,完全就指向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... 因為走出去以後真的沒什麼重要的東西。
但是你彎進去以後一分鐘之內就變成這樣。
這樣。
甚至這樣。
這樣。
(咦,又有長椅。。。)
還有這樣。
然後再走幾分鐘,就看到這樣 - 回到街上了。
除了穿過叢林之外,他的步道也往往會通往觀光景點,而他所指引的方向,是那種轉個彎就嚇死你的樓梯通道,就從別人家的房子旁邊穿過去...
走著走著會有驚喜。回頭一看,百年教堂。
走到腿軟的樓梯...
樓梯樓梯...
(嗯。通往植物園,旁邊畫個小人,就是叫人走這裡對吧? 走吧!)
(我的媽呀...大上坡外加樓梯)
像不像淡水的fu呢?
所以市區裡面經常可以看到背著背包,看起來像是爬山,可是卻是走在住宅區旁邊的人。我想也許這是威靈頓的特色玩法吧?
這樣的用路牌指著巷弄叫你穿來穿去,的確很特別。其實我鮮少在紐西蘭看到有都市是讓人家走著玩的(因為根本沒東西、或者離很開、或者交通整個不便利)。這種鑽來鑽去的市區內爬山健行,跟台北、香港、東京這類亞洲都會,適合透過大眾交通工具來玩,又是另一種玩法。
但是,這是 沒事找事做 的玩法,我要這樣強調...只不過,這樣的玩法可以讓你忙很久,因為你經常會迷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