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我知道世界上有星巴克以來,今天是我記得的第三次,我在台灣以外的地方踏入星巴克喝咖啡。
前兩次分別是2004年在上海外灘、2011年在北京前門。兩間都各有不同的特色。說是特色,意思就是跟台灣的星巴克有些不同。
北京前門的星巴克實在乏善可陳,為了搭配前門的街景,搞了廉價俗氣的仿中裝潢,坐在裡面除了緩一緩自己的腳酸,實在很難讓人想多待一秒。所以想想,好像不該說它有特色...
在上海外灘星巴克的那次是晚上,同事帶我坐在黃浦江邊的落地窗前的吧凳上,江上夜色霧氣,隔江看著那排上海特色建築。那杯熱呼呼的拿鐵,暖了剛剛在外面吹了一小時的河風而顫抖的內臟。
然後,在很多年以後,有一天晚上我在淡水河河岸的星巴克,一樣是在落地窗前,腦中好像閃過了一下2004年的那個星巴克。
...
一年多前離開台灣來到這裡之後,我再也沒走進星巴克。事實上,我記得我上一次在台灣的星巴克是哪一家、哪一天、我坐在什麼位置上。今天下雨。忽然想起這個鎮唯一的一個星巴克,於是背了電腦走了進來。
黑板上的粉筆畫、恰到好處的燈光、出餐枱的弧度與花色、桌椅的顏色、沙發的絨布和軟度,都像我一年多前走出的那間星巴克。
空氣中,播著的一樣是你不太聽過的音樂,幾乎聞不到的咖啡香,混雜著淡淡的芳香劑味道與台北無異。
不同的是,這裏拿鐵叫flat white。
我運氣好,坐在全店最明亮的靠窗位置。窗外綿綿春雨,我打開Kindle,看著李娟的書。
這一個下午,除了偶爾鑽入耳中的鄰桌說的洋文,我好像走入什麼令人愉快的時光,那個時光裡沒有英文 (鄰桌的洋文一點也不影響我,因為我聽不懂...)。
若干年以後,這個不起眼的、沒特色的小鎮星巴克,會跟外灘和淡水河邊的那個星巴克一樣,讓我永遠記得。